现实中有一种很魔幻的观察,就是有些店,你感觉从来没人进去过,但它就是不倒闭,还天天打折,仿佛老板的主业是做慈善,副业才是卖衣服。
这种店逛多了,你就会对商业的本质产生怀疑。
直到你看到海澜之家的财报,你才恍然大悟,哦,原来不是老板在做慈善,是库存把公司当成了慈善的对象。
最近,这位“男人的衣柜”要去香港搞二次上市,这操作骚得让人有点看不懂。A股的故事都快讲不下去了,还想去港股再续一集?这哪是出海远征,这分明是泰坦尼克号撞了冰山,不去补窟窿,反而开始琢磨怎么卖船票。
说白了,海澜之家这次赴港IPO,根本不是什么“全球化战略”的宏大叙事,而是被百亿库存压得喘不过气来,上演的一出现实版“断臂求生”。
一
聊海澜之家,绕不开优衣库,这俩的关系就像一个努力模仿学霸的学渣,作业抄了不少,但考试还是不及格。
二十多年前,创始人周建平去日本溜达了一圈,被优衣库那种“超市卖衣服”的模式给震了。回国后大彻大悟,照猫画虎搞了个“男人的衣柜”,主打一个“你不用动脑子,我帮你配好”。
这招在当年确实好使。那会儿的中国男性,对穿搭的理解还停留在“干净就行”,你让他自己挑,他能把商务酒会穿成公司年会。海澜之家把Polo衫、西装裤、夹克衫打包喂到嘴里,简直是直男救星。
踩着时代的红利,加上加盟商模式的疯狂扩张,海澜之家一度是本土男装的神。市值冲到400亿,老板当上江苏首富,风光无限。
但商业这玩意儿,就像一场拳击比赛,比的不是谁拳头硬,是谁更会抓节奏,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。
海澜之家一路狂奔的时候,它的老师优衣库,正在悄悄磨刀。
当周建平还在为门店数量沾沾自喜时,优衣库已经把战火烧到了他的大本营——二三线城市。更要命的是,优衣库不是简单地开店,它带来的是一套降维打击的组合拳:面料科技、基础款美学、全球化的品牌心智。
海澜之家突然发现,自己引以为傲的护城河,在人家眼里跟个小水沟没啥区别。
于是,就有了那句经典的“要和优衣库拼了”。
听着热血沸腾,但行动上却像是宿醉后去跑马拉松。说要全球化,结果在东南亚开了几家店就没了下文,海外收入占比常年不到2%,与其说是全球化,不如说是去国外搞了几个样板间。
为什么学了二十多年,还是个弟弟?
因为海澜之家只学了优衣库的“形”,没学到优衣库的“神”。它以为开一堆店,把衣服挂起来就是优衣库,但实际上,优衣库的真正牛逼之处,在于对供应链和人性的深刻洞察。
海澜之家引以为傲的“轻资产”模式,说白了就是把风险甩给供应商和加盟商。自己不生产,让供应商供货;自己不开店,让加盟商铺货。卖不掉的衣服,一部分还能退给供应商。
这套玩法在市场上升期,大家有钱赚,你好我好。可一旦市场转冷,这套体系就成了死亡螺旋。
供应商不是傻子,被库存坑了几次,就不愿意再接盘了,风险自然回到了海澜之家自己身上。加盟商也不是慈善家,店里卖不动货,赚不到钱,自然就关门跑路。
结果就是,那百亿库存,像金融胆固醇一样,死死堵住了公司的血管。这份财报,就像一份中年男人的体检报告,P-得再光鲜,肝上的阴影也是藏不住的。
二
海澜之家的“中年危机”,病根到底在哪?
三个字:不性感。
首先是品牌不性感。提起海澜之家,你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什么?一个穿着立领Polo衫,把车钥匙挂在腰间的中年男子。这种深入骨髓的“爹味儿”,是刻在品牌DNA里的原罪。
抖音上有个话题叫“给爸爸买海澜之家”,播放量上千万。这既是它的荣幸,也是它的悲哀。当你的品牌成了孝心消费的代名词时,就意味着你被年轻人彻底抛弃了。
问题出在哪?品牌老了。气质土了。年轻人不爱了。怎么办?学别人搞子品牌啊。结果呢?子品牌像后妈养的,主品牌像得了老年病,一家人整整齐齐,病得不轻。
其次是产品不性感。当下的年轻人追求什么?松弛感、功能性、情绪价值。优衣库用一件防晒服就能撬动一个百亿市场,靠的是对面料科技的死磕。而海澜之家的产品,十年如一日地稳定,稳定得像块化石。
这种产品策略,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懒惰,是一种对市场变化的傲慢。它还沉浸在“男人的衣柜”的旧梦里,殊不知外面的世界,男人们早就开始玩起了citywalk和山系穿搭。
最后是模式不性感。海澜之家的“甩锅式”轻资产,在如今这个讲究“快种快收”的时代,已经彻底过时了。
真正的快时尚,核心是“小单快反”,根据市场数据快速调整生产,把库存风险降到最低。ZARA能做到这一点,是因为它有强大的自有供应链。优衣库能做到,是因为它和供应商是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。
而海澜之家呢?它和供应商的关系,更像是露水情缘,风光时卿卿我我,落魄了就大难临头各自飞。这种脆弱的合作关系,根本撑不起柔性供应链的改造。想学小单快反,就得投钱搞智能工厂,改造供应链,但看看优衣库在东南亚砸的50亿美金,再看看海澜之家这次IPO想募的这点钱,够干啥的?杯水车薪。
所以,你看,品牌老化、产品过时、模式陈旧,三座大山压顶,不死不活地撑着,已经算是瞎积薄发了。
三
那么,这次去香港IPO,是救命稻草,还是另一个坑?
在我看来,更像是在ICU里拔掉氧气管,准备出去跑个五公里,号称要挑战世界纪录。
海澜之家在招股书里说,募资要用来“深化全球化战略”。别闹了。海外收入占比不到2%,你说要征服星辰大海,谁信啊?连国际化的设计团队都没有,拿着给中国大叔设计的Polo衫,去闯中东和非洲市场?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。
本质上,就是A股的韭菜不好割了,故事讲不下去了,想去换个场子,看看港股的乡亲们是不是比较好客。
但资本市场比猴都精,它只认两样东西:真实的增长和性感的故事。
海澜之家有吗?
真实的增长,被百亿库存死死地锁住了。不解决库存问题,任何营收增长都只是纸面富贵。而解决库存,要么壮士断腕打折清仓,亏到姥姥家;要么花大钱改造供应链,可钱从哪来?这又回到了IPO募资的死循环。
性感的故事?“男人的衣柜”这个故事已经讲了二十年,听得耳朵都起茧了。“全球化”的故事又像个笑话。它还能讲什么?年轻化?看看它之前搞的那些联名和营销,雷声大雨点小,钱花了不少,水花没见几个,更像是一个中年人笨拙地模仿年轻人的网络黑话,尴尬又心酸。
所以,这次赴港IPO,不是去纳斯达克敲钟的风光,更像是考砸了去办公室找老师补考的卑微,还不知道能不能及格。
对海澜之家来说,真正的破局点,根本不在于能不能上市,融到多少钱。而在于它有没有勇气,对自己动一场外科手术。
敢不敢砍掉那些拖后腿的业务,聚焦核心?敢不敢砸钱去死磕面料和供应链,而不是把钱花在冠名火箭这种行为艺术上?最重要的是,敢不敢彻底抛弃那个油腻的“中年男人”人设,真正去理解一下,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?
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,就算成功上市,融来的钱也只是续命的吗啡,药效一过,该疼的还是会疼,该烂的还是会烂。
毕竟,在商业世界里,从来没有“男人的衣柜”,只有“时代的衣柜”。跟不上时代,再大的衣柜,最后也只能装满灰尘。
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,如涉及权益问题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。
国内知名股票配资公司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