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没有录音
图文搭配阅读更好
今天是 2025 年 7 月 1 日,104 年前,1921 年的 7 月,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,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——中国共产党成立了。
这个日子,是后来所有好日子的起点,自那以后,我们这个国家,才真正开始找到了一条摆脱苦难,走向光明的道路。
这些故事啊,咱们小时候在课本里学过,在纪念馆里看过,听爷爷奶奶讲过。在学校里老师反复教过,当然,也会无数次在试卷上写过。
但那些会议、运动的名字,几乎都是靠死记硬背下来的,总感觉遥远。
大 J 研究所,今天专门挖出了几部和这段历史相关的高分电视剧,既是用无痛的方式给孩子们做点历史启蒙,也能让他们从小多去看看那些"比自己更大的事儿",增强磁场,减少 emo,长出一身"正气"。
可能有人会问——主旋律剧,孩子会喜欢吗?
不不不,最好看的电视剧啊,就来自真正波澜壮阔的历史,而且现在优质的主旋律作品在年轻人中是真的火啊——看看豆瓣 9.3 的《觉醒年代》,无论什么时候点进去,都有各种视频网站用弹幕热烈讨论剧情、表达感动、求续集。
连解说版也是:↓
今天整理了 4 部,豆瓣均分 9.2 以上,而且基本是以"伟大人物的青春故事"为主线拍出来的。
爱国教育,从拉近自己和"大人物"的关系开始。他们原本就是教科书上的"常客",用故事让孩子提前混个"脸熟"也是极好的 ~
这几部剧在历史时间线上有一些交织,人物有重复,把它们连起来,还能看到个人的成长线:
比如,《恰同学》中还略显青涩的少年毛润之,到《觉醒年代》里已经是个沉稳的青年教员了;
《觉醒年代》里离不开李守常先生的赵世炎,在《我们的法兰西岁月》里已经能独当一面了……
不同剧里,相同的人物还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做事风格,这也算是一种"辨证看待人物"的视角补充。
相信看完这 4 部电视剧的娃们,再讲起那段历史的时候,不会支支吾吾,只剩下"那是一条…船"的只言片语,甚至能和人聊上几个回合。
对于一点没看过历史剧的孩子,首推大家带娃看《恰同学少年》国漫。
在民国初年,当时的湖南 Top1 "学霸集中营"——湖南第一师范,聚集了神仙师生天团,校长孔昭绶,学生毛润之、蔡和森、向警予、杨开慧…… 对,就是教科书上那些金光闪闪的名字!
当时,他们是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,有着普通人的烦恼,很容易跟小观众拉近距离,也因为发生在校园里,孩子们看起来会格外亲切。
《恰同学少年》里的毛泽东,相比其他影视作品中伟大的形象,显得更少年义气,自由如风。
他有着奇特的学习习惯:专挑最吵闹的地方学习,他说自己性子暴躁,喜欢闹中求静,静中求学;
他爱看书,城里每个书店的店主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害怕,因为他一扎到那儿,就可以看到"天荒地老",关键看完了也不买;
他精通国文、历史、地理、哲学等社会学科,但对于数学、理化、美术、音乐这些课程兴趣不大(原来伟人也偏科啊);
他重视体育锻炼,自创毛氏六段体操,大冬天洗冷水澡、在湘江里游泳、跑步爬山(毛爷爷那句"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"就是从这来的);
除了润之本人,这部剧的其他人的故事也同样出彩,让"少年气"、"少年强则国强"具象化了——
他们有的信教育救国,有人想实业救国,有人接触了无政府主义、马克思主义 ... 经常争得面红耳赤,但共同的理想是一样的。
经历了迷茫、挫折和思考,最终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毕业前夕成立了"新民学会",为中共建党培养了大量骨干。
《觉醒年代》讲的是 1919 年新文化运动、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段历史。
按时间线算,算是《恰同学少年》之后的"续集",《少年》告诉了我们,他们为何出发,这一部告诉我们,他们要走向何方。
这部剧太经典了,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,还能拍得好看,在忠于历史宏大叙事的前提下,又着眼每个人物的细节,真的值得 N 刷!
剧里的陈独秀,像"创业 CEO ":
办《新青年》杂志如同创业,激情四射,有时还有点"霸道总裁"范儿;
李大钊,是位"接地气的教授" : 关心劳工疾苦,被妻子亲昵地叫"憨坨",还爱大手大脚,是学生心中最温暖的"守常先生";
鲁迅先生,就像"冷面段子手": 一边吃着辣椒熬夜写《狂人日记》,一边搞"罢工",眼神犀利,金句频出;
蔡元培校长,就像"最强 HR ":三顾茅庐请陈独秀,把北大变成"百家争鸣"的舞台;
青年毛泽东"风雨中找路":在北大图书馆打工,如饥似渴地阅读,在各种思潮中观察、思考、成长……
除了精彩的剧情,里面还再现了历史上很有名的演讲名场面,随便挑一个听听都让人热血沸腾。
辜鸿铭的《中国人的精神》↓
蔡元培的北大就职演说:
全剧最虐心,也最容易让孩子代入的,就是,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二人的故事。
小 D 当时是和我一起看的,上一秒她看到的是两个"好看哥哥"意气风发迎向阳光。
而下一秒,看到他们却满身伤痕,英勇就义。行刑前他们说,"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!"
那一刻,我哭了,小 D 也哭了,我们哭不仅仅是因为感动,因为他们的伟大,也是因为心疼——
像这样风华正茂的少年,正是青春正好的年华,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,抛头颅洒热血。
这群人并不是知道自己伟大,知道自己会被历史铭记才这样义无反顾,他们的梦想"中国完全独立自主"看似希望渺茫,但在他们心中,必将实现。他们前赴后继地牺牲,因为他们知道,牺牲固然未必立刻带来胜利,但要是没有人敢于牺牲,那胜利和解放将永远不会到来。
这部剧看完后劲特别大,转头再看手机里算法推荐的热点八卦会觉得恍若隔世,同时也会觉得,如今我们可以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的日子,是多么多么珍贵的幸福。
当年《觉醒年代》播完之后,好多人求续集,后来有部悄悄上映的《问苍茫》,其实就是续集。
因为它拍的就是 1921 年至 1927 年间,教科书里比较少提到的那段历史;
《觉醒年代》主要围绕知识分子的视角展开,《问苍茫》恰好补充了农工大众的视角,相互补充,更全面了。
开篇第一集,中共一大后,毛泽东回到了湖南,努力完成组织安排的" KPI "——宣传、多拉人,发展党员。
他白手起家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,免学费,以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,找到"同路人";
随后,他又准备开展工人运动,为更了解工人生活,他亲自深入安源,卷起裤腿下矿井、扛木头、吃发霉的糙米;
期间,他还组织创办工人夜校,向工人们传授文化知识;
帮农民争取降租减息,创办农会,改变不合理的苛捐杂税,让真正干活的人都能吃饱饭。
好多看起来根本没希望的事一件件做成了,即使已经知道结局是胜利,看的过程也很揪心,真的完全可以当作一部创业剧看。
除了这些"大事"、"大场面"之外,里面也穿插了"毛青年"的生活细节,比如和妻子的感情,初为人父的喜悦。
比如,为娃儿换尿布、做饭时要顾忌对方口味、闲聊中八卦个人问题等等都是让人心头一暖的细节。
事业与家庭,如何平衡?也同样困扰着大革命家们,这些都为厚重的历史剧增色不少呢!
最后一集的告别尤其让人难忘。
青年毛泽东就要去领导秋收起义了,他回到家中,与杨开慧以及三个孩子,度过最后一个团聚之夜。
谁也没有想到,此夜过后,他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妻子了。
最后一幕,他的身影融入了黎明前的微光里,《东方红》的音乐渐渐响起……
这部剧的历史算是和《问苍茫》并行的,《问苍茫》是国内的探索,《法兰西岁月》则是再国外的探索。
受五四运动影响,2000 名中国青年,远涉重洋,踏上了波澜壮阔的留法勤工俭学之旅,输世界文明于国内,力图找到拯救积贫积弱中国的真正方法。
跟出国前憧憬的完全不一样,赴法生活非常困苦艰难,人生地不熟,有语言障碍、吃不惯法棍,住宿舍不知道毯子垫在身下、冻了好几天,最难受的,是工作机会也不多,这些学生每天做工 8 小时,读书五小时,睡眠七小时…
但就在这批人里,诞生了新中国的总理、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、核物理科学家、文学家、美术家、音乐家…
电视剧《我们的法兰西岁月》讲的就是这群人年轻时的故事。
在《觉醒年代》里崭露头角或只是配角的青年男女,在这里是绝对的主角。
比如,才华横溢的周恩来:
魅力十足的赵世炎:
性格激情洋溢的蔡和森
聪明可爱的小平同志:
在剧里,他是最先吸引我的,刚出场时,他年仅 16 岁,个子矮小,说着一口川普的邓希贤,为了争取一个留法名额,使劲踮起脚尖,装成年人。
在掰手腕的过程中,校长被他的诚意打动,故意输给了他。
这部剧里,还有许多我以前完全不知道的女性人物,她们刚毅、果敢、浪漫,虽然少,但每一个都期待她们出单部传记片的程度。
比如,中国第一位法国女博士,一直倡导女性独立的张若名女士,看,这是她关于爱情的言论:
里面的故事也是不看电视剧,就几乎不了解的,真的是让人看得完全停不下来!
这几部剧,送给暑假放飞的孩子们,也送给我们自己。
我们的孩子,是中国的孩子;我们给孩子讲故事,就不能少了中国的故事;上下五千年,是中国的故事;而这近代史百年的波澜壮阔更是中国的故事。
愿我们的孩子在问我们,"妈妈,我到底为什么要上学努力,成为有用的人?"时,我们在回答,人要自立自强养活自己之后,亦不忘这一句:"少年强则国强,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。"
正在团
� � 10 个好东西,推给为暑假发愁的所有人
� � 首发 | 能揣口袋里的学习机,比十个补习班都牛
大 J 叨叨叨
最近不少朋友反映收不到推文了,好像是微信的推送机制又改变了。我自己总是被推送各种没有关注的公号,也是很无语
大家多多留言互动,点赞转发,另外就是星标这个公号,这些都是让我们的动作明确告诉算法,我想看到这些内容的。
� � 点击【阅读原文】
搜索历史文章
国内知名股票配资公司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